中国话首播,潮汕粿品成网红,非遗美食名不虚传
父子俩用潮州话介绍年糕
文化纪录片《中国语言》以语言为主题,通过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梳理,以广阔的视角、具体的表达,勾勒出一幅超越时空的语言景观。据介绍,影片以人为叙事主体,采访了数百位普通中国民众。朴实的叙事,让《中国语言》有画面、有情感、有个性。观众在观看节目时,自然而然地能找到一种亲切的归属感和熟悉感。
“过节忙着做年糕!潮汕人做应季年糕有讲究”……节目中,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双龙和儿子王明新一边做年糕,一边用潮汕话介绍年糕。潮汕人除了把年糕作为日常小吃外,还根据不同时节制作相应的年糕,如清明节做蒲子年糕、端午节做支年糕、七夕节做石榴花、三角塔等。
潮汕人外出游玩时喜欢做石榴饼(电视截图)
糯米粉加糖、酒饼、水使之发酵,然后装入碗中上锅蒸熟,再在上面印上红字“福”、“寿”,写上“谢天谢地”或“合家平安”等吉祥话,一筐花粿就做好了。王明信说,花粿会发起来,蒸熟后,粿表面鼓起、裂开,形如花朵,这就是潮汕人所说的“笑脸”,也叫“笑脸粿”。
阖家团圆、饭香四溢,是过年最重要的礼仪。潮汕的年味,离不开一口热腾腾的年糕。在纪录片中,王双龙、王明鑫讲述了潮汕人如何将丰富的情感融入美味的年糕中:香甜的年糕寓意新年甜蜜;鼠壳年糕与潮汕地区艰苦的岁月有关;年糕的名字寓意“恭喜发财”;萝卜年糕期盼来年有个“开门红”;红桃年糕,当然象征着生活富足……看似普通的年糕,却蕴藏着不同的祝愿。
种类繁多的潮汕年糕
潮汕年糕承载着美好的回忆
潮汕地区有句民谣:“潮汕人要吃年糕,油糕、甜糕、石榴糕、面粉糕、发酵糕、油炸糕、鲎糕、软糕、牛肉糕、萝卜圆糕、桃糕”。年糕的香味,是很多人记忆里过年的味道。旧时,潮汕人无论贫富,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做年糕、吃年糕。红桃年糕、甜糕、毛糕、鼠壳年糕、普洱年糕……《中国话》透过镜头,展现了潮汕过年时丰富多样的年糕糕点,让全国不少观众隔着屏幕都垂涎欲滴。
“过年期间,吃是重要环节,具有特别的仪式感。北方人过年吃饺子,潮汕人吃年糕。”说起年糕,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糕制作项目传承人王双龙对此了如指掌。他告诉记者,年糕在潮汕人传统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。早年,为了祈求神灵消灾保佑,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,潮汕先民在各种传统节日用大米做成各种贡品祭祀神灵,如鼠歌年糕、甜年糕、糯米糕、萝卜年糕、三角楼等,寓意香甜、兴旺、吉祥。
这些年糕虽然生在“人间”,却超脱于“红尘”,荣膺贺年头奖。每逢佳节,全家人老少围坐在桌边,吃着刚出炉、热气腾腾的年糕,喝着茶,聊着天,十分温馨。王双龙是老字号“吉祥糕店”的掌柜,也是“吉祥酒口花粿”的第三代传人。他告诉记者,“吉祥酒口花粿”是奶奶传下来的。上世纪40年代,王双龙的父亲接手“酒口花粿”生意,成为“吉祥酒口花粿”的第二代传人。改革开放后,从小就听过、亲眼目睹长辈做酒口花粿的王双龙担起了第三代传人的重担。 如今,他的儿子王明新已成为第四代传人,他坚守手艺,守护祖传技艺的传承。
王双龙携儿子王明鑫亮相央视展示潮汕年糕(电视截图)
汕头小吃在新时代大放异彩
近年来,汕头粿制品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电视节目中亮相。王明新告诉记者,每次节目播出,都有很多人慕名而来,只为吃上一口粿。汕头粿制品的口味越来越丰富,不仅让全国各地的观众看到了潮汕美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也展示了汕头人的饮食文化。
汕头粿制品再次登上央视,也勾起了远在异乡的人们的味蕾,抚慰了他们的思乡之情。家住外地的肖女士今年春节因为特殊原因没能回家过年,在电视上看到《中国人》纪录片时,她激动不已,“看到做粿的部分,特别想家,特别想念妈妈做的红桃粿。”
《汉语》的火爆,让更多人了解了汕头,认可了汕头美食。“通过中央电视台把汕头粿产品推介给全国观众,是对潮汕美食的肯定,也是我们的骄傲。”王明新更加坚定了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,“要让汕头粿产品焕发新的光彩。”
采访中,记者了解到,为了让潮汕小吃、潮汕文化带着游客“走出去”,王明新还致力于打造潮汕纪念品,推出兰花根、笑枣等“配茶”小吃,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。他表示,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”已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希望汕头糕饼、工夫茶走向全国乃至海外,让汕头味道流传四方。